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Novalis)曾写道:“水是潮湿的火焰“。金允哲(Yunchul Kim)认为每个人都是粒子。在他《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大型个展的多件作品中,我们看到他致敬了这种对立而又流动的物质理论。金色的粒子与液体,闪耀燃烧般起伏,令人沉醉其中的,并不是装置本身的机械运动性,而是物质流动感中的不稳定性,时而静谧若自然之夜,时而激烈如抽象的幻境。
“不稳定的世界,让我们向新世界的转化成为可能。 ”成长于韩国,研学于德国,又从中国古老哲学“格物”中取经悟道的金允哲,身兼电声音乐作曲家、跨物质艺术家、甚至诗人等多重身份。这些多元交集帮助了他歌德式地完成了“微观物质”到“宇宙遐想”的全过程。去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考贯穿了他的创作。人类、非人类、机器、材料和物质被平等地视为“跨物质”和事件主体,存在于其作品当中。
近期于北京798CUBE闭幕的《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是金允哲迄今为止在中国的最大规模的个展。10余件大型动态艺术装置,呈现了他不同阶段的代表作与最新的实验场景。步入艺术家想象并精密组装的“物质世界”,一组组跨时空场景的艺术装置,是希腊神话中阿尔戈斯(Argos)的“视”罗万象,也是电影《2001太空漫游》般神秘与恢弘的现场版体验。水与火,岩石与海藻,金属与电磁,在惊世骇俗的结构下细腻如涓流般运作,折射出艺术家超凡的感知和灵性的沉思。
远远望去《色度IX》这件令人震惊的作品,你会疑惑这是庞大的衔尾蛇,人类的DNA,或是银河系的图腾?在这个柔性的动态装置中,光、声音、材料和机器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色度的纽结。这个长100米的参数化结构由540个单元结构动态衔接,在时空中创造了自己的物质现实。并非颜料使然,因液体与压力产生的变化参数,折射出绚烂斑斓,变幻莫测,一呼一吸的生命体征。这是一个脉动着的、跨越时空的、在物质间转换的终极主体。
《脉冲》仿若一个巨大的水晶灯宫殿。受到树木复杂的网络循环系统的启发,以一种复杂的机制推动液体在管内的进出,就像树木中的树液一样流动。参观作品时,你会被流体运动的视觉景观和振动产生的声波效果所吸引。静谧中,感受你与一个人造有机体在展厅中的邂逅。
策展人张尕认为“金允哲摒弃了比喻与象征的便利与符号学的威权。他的玄学以“物质之喻”(matterphor)呈现,要求其本身拥有自我创生的动力,能够孕育和生成。艺术家创造的神秘微粒在宇宙学与矿物学、生物学与地质学、单子论与辩证法、内在与矛盾的交融中激发出情感的流溢”。Oui Art 怀着好奇专访这位 “奇异博士”。大展过后,我们收到了回信。
Q1:
展览以“两极椭圆”为主题,将生命与死亡视为一个统一整体,而非对立的两个极端。您这种观念的源起是什么?又如何将这个概念转化为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A1:
两极椭圆运动象征着两极世界的变迁。它可被视作阴阳世界的体现,其中一极转化为另一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世界生成运动的一种表现,而非创造和毁灭,物质和精神等的对立面。
与象征着完整性的圆形不同,这些偶极子产生的动力使椭圆呈现出不稳定性,我认为这种不稳定性是我们生存的基本状态。不稳定性在当代物理学中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哲学中也很重要。
这是现代小说《死亡研究》中的主人公尤里绘制的图表。这个题目也是我在音乐大学的毕业作品的题目,这是我长期以来一个深刻的主题。我在尝试用不同的材料来创作我的作品过程中,体验着这个不断变化生成的动态世界,而这次展览展示了许多这样的实验和结果。
Q2:
您的作品涉及到生命、存在和宇宙的意义等多个领域,这些主题常常被视为抽象而深奥。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平衡这些哲学性的思考与观众的感知?
A2:
在我的作品中,我不断探索物质想象作为一种真实常态。科学揭示了通常看起来像是想象的现实,比如量子力学或暗物质。同时虚物理学想象着不真实的事物,有时预示着科学发现,这种方法反映了我们的现代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昨天的幻想成为了今天的技术。
在我的一些作品创作过程中,我用科学的原理来创作艺术品,来实现我的想象力,当它遇到参观者时,便成为了一种虚物理学的体现。想象成为了现实,而将其接受为一个新世界,这就是虚物理学的精髓,你也可以将每一次展览视为一种虚物理学的现实。
本质上虚物理学和科学都是探索未知的工具。它们结合起来会为发现和创造力开辟新的途径。
Q3:
作为跨学科的艺术家,你花多少时间在作品创造以外?多元文化和跨学科领域的元素,是如何影响了您的艺术思考和作品呈现?
A3:
它非常多样化。我受到包括文学、音乐、哲学、建筑、时尚、神话、自然科学、人类学等各种主题的直接或间接启发和激励。但我会说,诗歌和音乐对我启发最大。事实上,我想知道是否有一种艺术流派能像诗歌那样与艺术家的生活和作品如此紧密相关。
我认为诗歌所创造的想象和情感是非常个性化的,但它们也超越了任何时代和文化。音乐是由声音构成的事件。音乐是一种基于时间的艺术,它让我们体验到无数音符的创造与消亡这一事件。
我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从巴赫近乎神圣的抽象音乐,到流行音乐,再到电子音乐。特别是在我计划和创作新作品时,我经常会把一首歌反复听很多遍。这并不是因为我在听某个特定的音乐旋律,而是因为音乐本身创造了另一个时空,把我的工作室变成了一个陌生的空间。
Q4:
你的作品中使用了很多独特、复杂的材料,例如本次的新作品提取自海藻的发光材料和对树木纤维的腐化探索。这些材料和技术的选择是基于怎样的考量?您是如何处理和展现自然材料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和魅力的?
A4:
当我在工作室里全神贯注地与材料工作时,我感觉自己就像材料的一部分。这或许是亚洲人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方式。在东亚思想中,如果你想理解一棵树,你就必须成为一棵树。同样地,当你在与材料工作时,你会忘却自我,成为材料本身的一部分。或许画家或雕塑家也有与物体融为一体的相似感受。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以火、水、空气和土这四种元素来阐述“物质想象”,他也曾写下过令我着迷的类似观点,尤其是将物质性引入诗歌和文学中的部分。
Q5:
你独特的工作过程,是否有哪些作家或艺术家为您如今的创作方向提供了影响或启发?
A5:
Hakkyung Cha在我刚到德国学习时给了我巨大的启发。通过阅读她的作品《Dicteé》,我意识到向他人发号施令很容易,但对自己发号施令却很难。这本书对后殖民女性主义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我是一个外国人,一个在欧洲学习艺术、文化和哲学的亚洲学生,但它成为了一个对我而言极为关键的节点,赋予了我的担忧、思考甚至我的身份意义。在这个时候,我能够超越语言世界,深入理解物质性及其本质。我可以说,它是一种位于语言之下的(潜)在物质。
Q6:
在“色度”系列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两次的作品都以类似动物为造型,致敬了诗集或神话。能分享一下背后的思考和意图吗?这次新作的灵感?
A6:
它实际上是一个纯粹的数学公式生成的曲线,并且以物理形态呈现,但大多数人将其解读为像蛇或龙一样的生物。你可以自由地想象这些形态,但我是从抽象的结开始的,而这正是这件作品之美的所在。
Q7:
“色度IX”藏有玄机。远看是大型装置,走进发现是柔性闪光的动态装置。在观察中,机械的随机呼吸感令人惊叹,甚至看到现场有机油的滴落在地。您在场的回答很妙,说仿佛是“体液”,这给了我强烈的震撼。仿佛一切拥有了生命,这是你的初衷吗?
A7:
我把我的艺术作品看作是有生命的存在——像雷蒙德·鲁塞尔超现实主义小说《灵魂之地》(Locus Solus)中复活的“演员”一样,具有内表演(Baradian术语)和自我组织的身体。我把这个展馆想象成我们这个迷宫般的世界的反映——一个去中心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万物都相互纠缠。这些装置艺术作品是我经过数月对各种材料进行漫长而艰苦的实验研究的成果,直到它们被赋予生命。
我的装置艺术的基础是我的绘画作品。我经常梦见奇怪的生物和物体旋转运动的场景,然后把它们画在纸上。我的所有装置作品都参考了我之前的绘画,甚至追溯到十多年前我梦见的一个迷宫,里面充满了狮子花、蛇和火焰般的流体后所画的一幅草图。该展览将邀请人们进入一个物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物体、生物和自然都平等共存——构想一个平坦的本体论。
Q8:
从前的作品“你好,世界!”是作品和观众之间的互动,近期的“膨胀的太阳”和“色度IX”是作品和作品之间的互动。从人与物到物与物,您对作品的互动形式有何新理解?
A8:
在我的作品中物质的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世界里,事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当人们看到艺术作品时,他们通常首先考虑的是形式和形状,或者尺寸,而不是材料本身。我们所学习的艺术史关注的是社会或文化背景,而不是物质,尽管材料定义了我们能够做什么,以及它的形式和形状。例如,建筑形状的变化取决于建筑的材料,如冰或砖,此外,天气条件,它的材料甚至重力总是与环境联系在一起。
Q9:
“残余的陈列”是一间“博物馆”,让我们一窥了您的创作实验,这是为什么?你希望观者如何解读它。
A9:
在制作“残余的陈列”时,我有机会审视材料的来源以及许多启发我的事物:许多实验的结果、材料、草图、绘图,以及自然界和书籍中启发我的事物。技术、科学和思想都在不断进步,但自然材料和因环境变化而干涸或变色的材料对我来说是很多知识的链接:神话、文化、历史等等。
这个小博物馆由12个柜子组成,每个柜子有6个抽屉,分为10个类别:地球元素、液化想象、动力脉冲、液体力、微流体、数学力学、电子物质性、天体元素、想象地理、元素残余物。我现在正在把它们做成小册子。它是一个充满未实现潜力的柜子,是一个实现想象力的通道,一个充满了我无数尝试的潜力和引领我创作灵感的残余物的空间。
Q10:
能量与对话感,混沌与宿命感,充斥着作品。但在论坛现场看到的艺术家本人不是冲动无序的,您心思缜密又仿佛一位古代奇异博士……这与您的性格与成长经历有关吗?
A10:
当我在威尼斯举办展览时,许多观众看到我的作品后都叫我“奇异博士”。事实上,我的思绪和想法自然会变得杂乱无章,但当我处理真实物质时,我必须在某个时刻进入一种静态的时间状态,去理解世界并参与其中。没有这一点的话我无法控制任何事情,也无法实现它。这就是科学方法论和艺术理论重叠的地方。我的个人倾向肯定会影响作品,但真正推动作品的是材料的倾向。
Q11:
作曲是最抽象艺术创作之一,电子音乐对你的影响?
A11:
我学的是音乐,它实际上是我的第一语言,我也从中得到很多灵感,学习当代音乐创作就像用其他学科来思考音乐,比如数学、物理和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哲学和美学等人文科学,以及建筑和艺术。有很多证据表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和中国的孔子都曾探索过调音的方法。实际上,我与科学家的互动比与艺术家的互动更多,而且我个人认为,在单一主题上结合其他领域拥有多种视角是一个重要的元素。例如,当数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谈论无限时,会有很多层次且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们创造出了我们甚至未曾想过的深度。我认为这些个人的实践经历可能让我能够自由地穿梭于物质、机械、声音等各种领域之间。
Q12:
人生入中年,宇宙观是否发生变化,艺术家在这些变化中的介入是什么样的?在去除人类中心论以后,你本人和宇宙的关系?
A12:
当我看中国古代的绘画时,我对画家们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感到着迷。我们通过西方教育了解到像达芬奇这样的大艺术家,但在此之前,中国的画家会观察竹笋来画竹子,然后将对自然的理解融入画布,用一笔就画出竹子的神韵。此外,我认为东亚已经拥有了一种以生态为中心的世界观,而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观,所以今天强调非人类能动性的现代哲学实际上在东方的经典中已经有所体现。我当然是在西方接受的教育,但我认为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东亚的宇宙观和哲学观念已经在我心中根深蒂固了。
Q13:
什么样的经历会激发你的“情动”(affaction),或是理解为创作欲望,材料、颜色、遇到的人、还是旅程与空间?
A13:
“情动”在我的作品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因为当我们实际看到我的作品中的流体时,我们的身体感受会先于情感反应,而动力装置的机械运动也与我们的身体在时空上共享着事件。所以我认为,这不是关于阅读和理解作品,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想象去体验和遇到它。
Q14:
这次798CUBE的合作感受如何?我们知道科技与艺术的探索是该场馆的研究方向。
A14:
这是一次非常棒的体验,我很感激有机会参展。最重要的是,作为一名艺术家,能够看到如此独特而美丽的建筑,并想象我的作品与之结合,这是一次绝佳的体验。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离不开CUBE团队热情而专业的支持,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契合,还有更多感动。
Q15:
为我们的读者分享一首你曾作过的曲子,与一首诗,呼应这次在中国的大展!
A15:
在展览中,歌曲“消逝”通过安装在墙上的扬声器不断播放,作为在展览空间中游走的唯一声音内饰。此外,在展览末尾的后墙上,还写有我的一首诗中的引文,如果你阅读它,你将能窥见我的创作过程以及我作品背后的小小思绪。
dust
尘埃
swollen sun
膨胀的太阳
ice fog
冰雾
all such present in the air
所有这些都弥漫在空气中
carved by the flap of wings
由翅膀的扇动雕刻而成
like deep sea creatures
就像深海生物
asleep since the beginning of deep time
从一开始就睡着了
like some dream
就像一些梦
one never wakes up from
永远不会醒来
|Yunchul K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