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弃物。余所不弃。笔之于图。消引日月。”生活在13世纪的湖州士人钱选在某次饭后对着食物残渣陷入沉思,于是创作了一幅内容包括虾壳、剩果、残花、死蝶、蝼蚁、羽毛在内的《锦灰堆卷》。这一游戏之作,被认为是“锦灰堆”这一艺术形式的起源。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1层的展厅中,一座当代锦灰堆正在形成:来自150位艺术行动者共同演绎的现场及其残迹,构成了一座名为“正午、荒原、息流、瓦舍、废墟、剧场”的剧场。

“正午、荒原、息流、瓦舍、废墟、剧场”由来自杭州的马丁·戈雅生意四人策展小组(大绵、程然、陶佩珩和陈迅超)策划,作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香奈儿文化基金共同发起的“新文化制作人”项目第三季“剧场”的获奖项目,“正午、荒原、息流、瓦舍、废墟、剧场”意在消解“戏剧、表演与展览之间的传统界限”,并在2025年7月11日开幕当天长达8.5个小时的持续表演后正式拉开帷幕。在大绵(程然称其为“总导演”)创作的总剧本中,150余位/组艺术行动者、现场观众与不同时空人与物形成交织,其间档案、影像、行为、戏剧、声音艺术、实验音乐以及行动绘画叠现,以形成不断变化的现场。

本次项目的标题正对应着这一变化中的剧目的八个章节,例如:“经纬” 汇集了77名/组艺术工作者的书信、日记、诗作、手稿及摄影,内容涉及不同创作个体在此时此刻的真实生命经验;“影像” 则聚焦2000年前后出生的以影像为主要创作语言的艺术家,将后者基于不同讨论角度的影像作品(涉及媒介本体论、技术伦理、生态问题、记忆与历史)熔于一炉,同时形成不可避免的互文关系以及“瓦舍” “因遇动情,因情启动,无分彼此,”关注观众与创作者互相激发这一长久母题的新潜能,等等。




在实施本次项目之前,马丁·戈雅生意在其长达8年的实践中已经与超过400位跨领域创作者合作,并以Z世代视听活动厂牌犁鼻器V33N0,实验项目空间狸瑞金卮及社区型综合空间和饭等形态在杭州耕耘日久。即便如此,“正午、荒原、息流、瓦舍、废墟、剧场”多达150人/组艺术家/小组的规模终究是一种挑战,作为马丁·戈雅生意的联合创始人,艺术家程然(另一位是大绵)将本次项目视为马丁·戈雅生意长期实践的阶段性总结,同时也是对于以杭州及其周边艺术生态长期观察的剧场化。

当被问及这场项目是否是杭州当代艺术生态位移至上海的结果,程然表示马丁·戈雅生意的工作无疑是建立在杭州这座城市的文化语境之上的,但在项目现场展示的内容“不是一个冷冰冰的调查,不是一个人类学档案,里面充斥着人情故事,无论是艺术家生态,还是当下的不同细分领域,不仅仅是要去讲述一个艺术家究竟在做什么,同时也是呈现其中的真实情感”。

以“影像”单元为例,马丁·戈雅生意策展团队试图呈现杭州青年影像艺术家作为一个创作共同体的状态,并且同时呈现不同创作者之间的差异与共识。数十件影像以家电大卖场的形式“甩卖”在观众眼前,“现行的当代艺术的观看秩序、规则或策略,实际上建立在一种快消式的基础之上”,程然说,影像并置的方式“是在呈现一种复眼式的整体状态,在作品之间,以及作品与观众之间形成对话”,在影像四周,镜面装置不断提醒观众自己作为文化生产参与者的身份,“重新思考常规的当代艺术展览里的‘白盒子,黑盒子’所代表的模板化展示制度”。

本质上来说,“正午、荒原、息流、瓦舍、废墟、剧场”并不是一个以呈现作品为主要目的的项目,“我们没用使用哪怕一盏射灯”,所有标准化的展示作品的方式在这个项目中都被放弃了,对于程然来说,“人远远比一件作品更重要。我们每个人需要为别人去思考去分享和发声,个体不能独立存在,如果每个人各行其是的话,它只会是一个群展,它不会是一个剧场。”




“观众作为展览的一部分”、“观众与作品互相激发”、“观众即是创作者”,类似这样的提法已经成为当代艺术中的老生常谈。如果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上看,甚至“非观众” —— 从未有机会身处某个艺术现场的个体都有可能是作品的“真正”创作者(例如某位身处佛山某电子厂装配显示器流水线上的工作人员),更不用说通过事后一厢情愿的自圆其说,强行将不同线索组织在特定的叙事中。不过,正如存在与观众形成某种联系的理想那样,在具体的联系过程中,往往也不免遭遇几场“参与的噩梦”,与观众对话的可能性、有效性、必要性究竟体现在何处?

7月26日,继开幕演出后一周,“正午、荒原、息流、瓦舍、废墟、剧场”在整个展期中将陆续呈现的十场公共活动正式开启。7月26日当天的三场工作坊(其官方名称是“荒原 拆招 开源 习艺 群学 剧场”)前后持续5个小时,分别由参展艺术家于航和自组织小组“44月报”的成员冯俊华和冯喆带来。在1楼的“影像”堆中,“抛山填海”工作坊的闯入不仅没有消解作品,反而让作为背景墙的影像整体更贴近策展团队试图去接近的整体状态。

在这场工作坊中,参与者被邀请进入艺术家长期对家乡大连人工填海和土地改造的艺术实践中,想象“被挖走的山”,最后通过“板块漂移”将各自塑造的山体组合成连绵的群山;冯俊华的“一起练功”是包括他在内的44月报保留节目(冯俊华称之为广州社群实践网络的“工具包”),冯俊华是“一起练功”的领手,在2个小时的活动中,参与者通过松身、推手的直接互动建立连接,并“在开源、共享中,流向更广阔的世界”;在当天稍晚进行的“成为一群DJ”中,仙境俱乐部的发起人、44月报的另一位成员冯喆通过对采样、混音、节奏与律动的分享,逐渐让参与者将关于“DJ”的知识“上手为连接感官与记忆、身体与技术的媒介实践”。

“我们在这个项目中谈论的观众,并不是理论意义上的观众。对我们来说,观众是非常具体的,你可以在现场看到每一个人的具体反应。据我的观察,在这个剧场中,1/3的观众非常享受,还有1/3则是非常困惑的,再剩下的部分,基本是一种拒斥的状态”。在7月11日的8.5小时表演中,演出的舞台还是产生神圣不可侵犯的效果,在观众与表演者之间形成区隔。但在其中部分音乐人的演出中,亦有主动寻求打破此种区隔的互动,例如艺人郭采洁和梅菲斯托艺术小组的表演。

“所有的现场都需要一个消化的时间,无论是什么空间,都很难让所有人群接纳。在特定的空间和气氛中,观众需要互相感知,逐渐地,便会吸引到同频的人群”,从这点上来说,相同频率并不意味着某种特定圈子中达成的“专业”共识,而是非知识性的,诉诸感官、情绪与直觉的真实关系。从这个层面上说,本次活动的问题意识是让位于直觉的,至少是暗含在依靠直觉连接起情感网络之中的。




关于本次剧场项目的所有影像素材,最终会被剪辑为一部时长8小时的影片。同时,程然不忘强调现场本身就是一部电影。这一点不禁让人联想到2023年同样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宇宙电影”,在“宇宙电影”中,策展团队援引亚历山大·克鲁格(Alexander Kluge)的理论称宇宙就是原初的电影,所有过去事件以可见“光轨”的形态被予以保存。这一假设的潜台词或许需要被强调,即宇宙电影是无限的,故而永远无法企及,不可言传。

对于“正午、荒原、息流、瓦舍、废墟、剧场”来说,试图去讲述所有参与者的实践是毫无指望的,所以选择将150个/组作品、事件、剩余物一股脑地堆在展厅宇宙中,并尽可能的将其记录在影像的数字身体中就成了较为可行的方法。程然表示,“我们只能在一个不断被细分的领域中做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这样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共同解决方案”,一场孤立的展览或表演无法解决所有问题,马丁·戈雅生意的方式是以在地性(杭州)的方式实现辐射,激起涟漪,不断地播散出去,以期形成共振。

在开幕日后,开幕当天演出现场的影像(约15个小时的总时长)已经散布在剧场的十余个显示器中,并处在持续地更新状态之中。此外,除了最终的8小时影像作品,本次项目出版物的基础素材已经在筹备期间初具规模,马丁·戈雅生意策展团队将延续在项目现场的“剧场”概念,对观众的观看、编辑的方式提出挑战。




“新文化制作人”项目“旨在为具有文化视野的探索者、创作者、实践者、坚守者,提供全方位的展示和表达的舞台”。第一季聚焦“手艺再兴”可能性的问题(2022);第二季以中国南方的“阴影”空间为切入点(2023),诠释了“活性”建筑的地方性维度;“新文化制作人”第三季“剧场”似乎和过去了两次的呈现形态大异其趣,其“新”的部分体现在哪些方面?

本届“新文化制作人”提出的非传统剧场的概念与马丁·戈雅生意数年以来的实践关系紧密。例如,2023年,马丁·戈雅生意就曾在北京的莫须有工厂一场同样持续8个小时的演出项目。但在此前,马丁·戈雅生意的实践主要还是在大量非美术馆、替代性空间中进行,在2022年,马丁·戈雅生意还曾为杭州的双子空间 —— 该空间基于一座面积1800平米的废弃剧院策划组织过一场名为“流浪者之歌”的开幕展览,当时就有近50名艺术家参与其中。但像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这次的项目这样与150位/组艺术行动者共同呈现项目,且是在一个经典的美术馆空间中呈现,就势必指向一些难以预计的结果。

“这个项目实际上是关于未来的,它呈现的是我们寻找这种正在生成中的未来的过程,项目的结果需要花费时间去等待。它不是一个必定会成功的事。不是让成功艺术家变得更加成功,而是让许多尚处在甚至还没有正式进入职业生涯的年轻艺术家参与其中,这种做法带来的悬而未决的状况本身就是一种剧场。艺术家自身在其中也不免会有困扰,艺术家以及艺术家的作品是这个展览的主角吗?这当然是一个问题,但我觉得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即:在这个时间点,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去思考自己的身份和周围的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支持,大家都处在一个剧场的状态之中,进而引起改变。”程然如此说道。

马丁·戈雅生意曾以一种戏谑的方式去呈现包括他们在内的杭州艺术家的状态,为此他们将当代杭州与偏安一隅的南宋京城形成联系,去传达杭州艺术家的创作依然延续在一种缓慢、自由,同时又去政治化的状态中 —— 2018年,刚成立不久的马丁·戈雅生意就以此为切入点策划了一场名为“后南宋王朝”的杭州艺术家群展。在“正午、荒原、息流、瓦舍、废墟、剧场”中,8小时的现场占据了一天的1/3,光线经历正午至夜间的变化,声音环境也从平静转为喧闹,观众使用手电筒在“废墟”的杭州洞窟中寻找一些难以描述的“东西”,策展团队愿意用“强创造”一词替代“强策展”,它是一个由发起人、艺术家、观众乃至所有的人共同创造一种新的状态,而不是对既有现象的总结。







出品人:Tiffany Liu
编辑:Tiffany Liu
美术:Nina
图片:来自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